首页 体育 > 正文

天天热推荐:苏州香山裱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吕连福:不为繁华易匠心 留墨香如故

2023-04-03 09:26:26 苏州媒体圈

苏裱又称“吴装”,起源于南宋,至明代,在“吴门画派”的影响下,苏裱技艺发展达到顶峰,“吴装最善,他处无及。”香山裱画技艺属于苏裱派别,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等特色。

作为苏州市吴中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香山裱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吕连福已从业35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各种工具的使用,到托画心、晾干、裁边、镶边、覆背、打蜡每一道工序的要领,吕连福全部熟谙于心,而装裱间的那两张陈旧的裱画台、布满宣纸痕迹的挺板、磨到光滑的砑石……就是时间最好的见证者。


(资料图片)

观察旧画折损情况

从“吕鲁班”化身“画郎中”

“说起来,我跟裱画也算蛮有缘的。”吕连福介绍道,1978年,他开始从事木工工作,主要生产手工制裱画用周边产品——轴杆。因为对裱画有着极大的兴趣,1988年师从苏裱大师谢根宝、徐金水之徒吕三福,三个月便成功出师。经过一年多的刻苦练习,技艺突飞猛进,周边村民慕名前来向其学艺。

1995年,吕连福开始跟随苏裱大师葛建生学习旧画翻新技术。2000年起,他开始专攻高档、古旧名贵字画的装裱,2002年,抢救装裱了多幅上海国画院名画。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新画做旧、旧画翻新、汰渍、拆裱,揭裱、挖补字(画)以及特殊尺寸、材质、形状字画装裱的技巧。

以手编织时光,留住墨香悠悠

与字画装裱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吕连福的工匠精神早已入木三分,制作流程颇为考究。“裱画要考虑温度、湿度,刷纸时的速度、力度,上浆糊的薄厚,托画心一定要压平整,”吕连福笑着说道,“关键要能耐得住”。

修复古籍

每次接到修复“订单”时,他都会先仔细观察原作折损情况,揭画心、洗除污霉、修补破洞、全色接笔、重新装裱等几十道工序均由他一人完成,一个人就是一条流水线。“新画装裱一般7到10天,旧画修复则要看情况,有可能就是几个月。”吕连福说道。

一句“耐得住”看似平常,其中的艰辛却鲜为人知。由于裱画深受湿度的影响,所以在托画心和上覆背环节不能开空调、电扇,门窗需紧闭,严寒酷暑也只能硬扛。有时用餐时间点刚好遇到这两个环节,为了不影响裱画质量,吕连福只会继续赶工。费力劳心正是这份工作的真实写照,但每当走上裱画台,吕连福都会把满腔的热情化为行动,日复一日的自律坚守,用极致的精细对待每一幅书画作品。冬去春来,3万余幅书画作品经他手装裱,工作间里始终墨香悠悠。

从一个手艺人成为一名“守”艺人

百工流转、百业兴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香山书画市场繁荣,香山裱画技艺也与日俱进、日趋精湛。但随着时代发展,书画笔墨已逐渐退出主流文化形式,许多曾经和吕连福一样的裱画师,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能够潜心学习、熟练掌握传统香山裱画技艺精髓的人少之又少。

传帮带

1990年至今,吕连福已“传帮带”出10余位徒弟。“大环境下,香山裱画确实大不如前,”吕连福说道,“但是,我们手工裱画有着机裱替代不了的优越性。”原来,手工裱画所用的托裱浆糊原材料主要是麦粉,由其调浆成的膏体,是托裱画心、上覆背最好的材料,利于画作以后的拆裱修复。

在研学活动中带领孩子们体验裱画

“现在也有人找我拜师学艺,但香山裱画对于他们而言更多是出于兴趣爱好,而不再将其作为谋生技能了。”尽管如此,吕连福仍旧倾囊相授,“带徒授艺”的积极性也并未因时代的变化而有所降低。除了在工作室授艺,吕连福也经常受邀走社区、进学校,利用有趣的互动形式科普“香山裱画”的相关历史以及“裱画技艺”的特点和应用,让众人惊叹纸与水的神奇相遇。作为香山裱画的“守”艺人,吕连福始终坚持传递香山裱画技艺的智慧与温度,让大众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香山裱画的魅力。

来源:香山街道文联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