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体育 > 正文

科教赋能文化传承 非遗“破圈”绽放异彩

2023-08-02 09:23:49 甘肃日报
原标题:科教赋能文化传承 非遗“破圈”绽放异彩——兰州文理学院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服务文旅强省建设

兰州文理学院创排的敦煌舞作品亮相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兰州文理学院供图

方寸砚台,可见大千世界。


(资料图)

甘肃洮砚,是誉满天下的四大名砚之一。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项制作技艺,在传承中被不断地创造与更新。而今,如何让这门传统技艺重焕熠熠光辉、绽放别样精彩,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话题。

今年6月,甘肃省洮砚制作技艺“创意设计与营销”专题研修班在兰州文理学院举办。这次研修活动,集聚了来自我省定西等地的25名洮砚制作技艺传承人。

一个月的时间里,学员们与洮砚深度对话——

《非遗视野中的传统文化》《洮砚产业的发展困境与策略》《民间工艺美术的美学品质提升》等课程丰富多彩;

其间,学员们参观考察金城关非遗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银川市文化城贺兰砚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以砚会友,思考制砚工艺的守正创新与跨界融合;

6月底的结业典礼及作品展,学员们将所学所思浓缩于一方方砚台中,展示、评点、交流互鉴,收获颇丰。

“近两年,我们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在省文旅厅的指导下,重点围绕曲子戏、秦腔、香包绣制、洮砚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组织学校教师与领域专家,从2018年至今组织开展了6期研修班,培训了150余名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兰州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赵宁说。

“本次研修班的举办,旨在从新的起点推动甘肃洮砚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宁介绍,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将时代精神赓续中华文脉与非遗传承项目保护结合,创新创造激活传统文化与传承人群发展需求结合,建立了学校联系实际办学、教师联系实际教学、学员联系实际真学的培训机制。

“学校搭台,我们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甘肃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研修班学员李海平认为,唯有守正创新,才能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光彩,“我们这些‘守艺人’,必须向前看,不断向前走。”

李海平出生于卓尼县洮砚乡制砚世家。这些年,李海平家的砚台不仅卖到了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城市,还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这次参加研修班,李海平受到了新启发、有了新思路。“以‘非遗+文创’,让非遗‘活下来’,还要‘传下去’,我们已经开始想办法,要借‘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洮砚文化。”他说。

像李海平一样,通过研修班拓宽了设计审美、市场营销知识面以及艺术视野,提高了学习、传承洮砚文化能力的学员,还有很多。作为研修班的主办方,近年来兰州文理学院在服务文旅强省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取得了丰硕成果。

升本十年来,兰州文理学院把握教育强国战略和甘肃文旅强省建设机遇,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甘肃文化、甘肃旅游等相关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专业,以及陇剧、秦腔专业。推进课程建设,4门文化类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课程,15门文化类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打造4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服务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

聚焦甘肃省戏曲人才培养、全域旅游协同创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等方面,建有5个省级科研平台。设有甘肃旅游智库秘书处、帕米尔智库、非遗智库等3个文化旅游战略智库。成立古籍研究、乡村旅游创新研究、陇剧协同开发、敦煌文化研究等6个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构建和完善文化、科研育人体系。

以“文化+”“旅游+”“艺术+”“文创+”产教融合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成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目前,文创类3个专业获批硕士招生培育单位,对接文旅强省建设的学科专业体系已经完备。

“近几年,我们着力建设敦煌文献资源中心,成立了敦煌文化研究中心,不断拓展敦煌文化艺术研究。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我们打造了甘肃文化传承创新馆、西北地方音乐文献库、古籍文献馆、数字非遗地图、多彩甘肃旅游馆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态传承系列活动,做好陶艺、扎染、掐丝珐琅等传统工艺实践教学,形成了‘讲台+舞台’‘实践+创新’的文化人才实践创新体系。”甘肃省非遗保护协会秘书长、兰州文理学院非遗智库副主任刘忠说。

十年来,兰州文理学院精准对接甘肃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将其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的文化融汇、产教融合和服务融通工作,助力甘肃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深入开展全省文化人才市场调研,对接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系统整理出版《经典甘肃——历代咏甘肃诗词精选》《秦腔名家名段示范数字化有声教材》《陇剧表演基础教材》等,并将其引入课堂。

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建设项目,打造甘肃非遗系统保护、宣传展示、分类研究和传承创新的新载体。与省文旅厅合作完成一系列资政报告,为甘肃文旅事业发展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服务。

与甘肃文旅集团联合38家企业、科研院所注册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共建“文创乡创学院”;与甘肃文旅集团共建“文旅国际产业学院”,培养文创乡创应用型人才。同时,依托数字媒体专业群,培养文化、艺术、数字技术相互融合的3D制作、VR技术人才,推动甘肃优秀文化成果的数字化、影视化。

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采介绍,“作为甘肃省唯一一家开办戏曲专业的学校,多年来,我们在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特别是敦煌舞、地方戏剧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成为甘肃省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聚集地’。”

除了“中本一体化”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敦煌舞剧目创新也是王采津津乐道的一点,“我们持续发挥学校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功能。目前,学校原创舞台剧《舞从敦煌来》获批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原创陇剧《马踏飞燕》和反映裕固族文化的合唱音诗《萨娜玛珂》在部分高校和市州巡演;创排大型现代陇剧《张桂梅》,弘扬新时代正能量;组建‘红色文艺轻骑兵’,在全省各地开展文化艺术下基层演出。”

“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我们一直在探索,始终在路上。近两年,由我们学校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获批设立,自此‘非遗保护’列入了我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院长叶淑授说,这个新专业,既是培养非遗专业人才的急需专业,也符合兰州文理学院聚焦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的办学定位,将推进学校“新文科”建设,推动甘肃文旅从文化“出圈”到产业“破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